潮繡產生于唐代,明代形成獨特的風格。潮繡與我國的四大名繡蘇繡、湘繡、蜀繡、粵繡齊名,并以其技藝精湛、構圖多姿多彩而名聞遐邇,蜚聲海內外。
稽查史書,據元、明、清有關史書記載,潮州盛產蕉、葛、麻布和絲織品,故織繡工藝也隨之應運而生。據《潮州志》記載,韓愈貶潮后,提倡婦女外出要“以絲巾皂布丈余蓋頭蒙面雙垂至膝”,后人稱之為“韓公帕”。由此可見,唐代潮汕已有簡單的刺繡工藝。及至明代,潮繡的圖案與針法,已與現代大同小異。
清宣統二年(1910年),潮繡精品迭出,其中《郭子儀拜壽》、《海龍王》、《獅子頭》等參加各項比賽,并獲得獎項。其時參加制作潮繡的手工藝人林新泉、王炳南等24人被譽為“二十四刺繡狀元”,名噪一時。
1915年,潮繡精品被選送美國巴拿馬國際博覽會,1923和1925年,又二度參加英國倫敦賽會,享譽海內外??谷諔馉幥跋?,潮州城內開元寺的“廣成興”、仙橋頭的“林萬合”、西門的“黃金盛”等20多家繡莊,在當時都頗有名氣,繡工多達2000多人。
建國初期,潮州十三家繡莊組成顧繡公會,不久汕頭市和潮州市也先后成立了抽紗公司并設立顧繡部,負責潮繡的出口業務。1956年,潮州市刺繡社聯會成立公私合營潮州市顧繡廠,1962年正式改名潮繡廠。后與汕頭市同平劇裝顧繡社合作辦廠。在此期間,潮繡廠曾派潮繡藝人到美術學院學習,使潮繡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。揭陽、澄海、饒平、潮陽等地,都先后成立了刺繡聯合社。所有這些,都使得潮繡藝術品得以進一步發展。
潮繡以龍鳳、花卉、飛禽走獸為題材。有日常用品、祭祀用品、欣賞用品、戲服裝飾品等四大類。按工藝分,有絨繡、線繡、金銀線繡、金絨混合繡等四大類。繡法有繡、墊、貼、拼、綴五種。針法有二百余種,如六角三疊踏針錦、墊棉過金針、雙丁鱗、墊繡菊花畔鱗……等獨特針法。作品形象生動,金碧輝煌,雍容華貴,富有立體感?!毒琵埰溜L》是潮繡的代表作,它運用五大技法,尤其是釘金墊浮繡法,使龍栩栩如生,繡面充滿生氣,給人們以美的享受,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。
潮繡許多精品被選為展品和禮品。80年代初,先后為我國提供了200多件,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。潮繡品遠銷歐美、非洲、澳洲和亞洲等,創造了大量的外匯,大大地提升了潮汕地區在國際的知名度。
來源:1860文化創意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