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繡歷史悠久,源于何時,說法不一,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始于唐代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唐代蘇顎《杜陽雜編》中就已有南海(今廣州番禺)少女盧眉娘"工巧無比,能于尺絹繡《法華經》七卷"的記載。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。唐玄宗時,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,可見當時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。到明中期,因廣東沿海貿易交往便利,粵繡已揚名海外 。在清朝乾隆年間,廣州已設立繡行,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、繡坊,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。乾隆年間,潮州西門外天地壇、布梳街以及開元寺附近,已有繡莊20多家,繡品輸向新加坡、泰國、馬來西亞一帶,占領南洋市場,帶有民間濃厚地方特色的廳堂,佛廟擺設的繡品更是供不應求??梢姵崩C在清代已經大規模出口,對國外市場有著其重大的影響。19世紀英國藝術家波西爾所著《中國美術》中寫道:"中國人長于刺繡花鳥,而廣東人于此技術較為專長……"潮繡多輸入歐洲,可見當時中國潮繡歐洲也影響頗大。
清末潮繡作品《蘇武牧羊》在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賽會上獲過大獎。當時,潮州城里敲鑼打鼓,燃放鞭炮祝賀,繡工被譽為"繡花狀元"。潮州繡品曾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,展出并獲獎的計有:大幅刺繡掛屏《蘇武牧羊》、《丹鳳朝陽》、《郭子儀拜壽》、《獅子頭》等。這些參展的潮繡品,全由24名男繡工通力合作刺繡,這24名繡工被譽為"刺繡狀元"。
潮繡在二十世紀六、七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,品類繁多,繡工分布城鎮農村,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,產值超過1億元,幾乎"家家擺繡框,戶戶有繡娘"。孩童從小耳濡目染,課余跟長輩學手藝,練就一手高難度的墊繡技藝。當平繡工種、珠繡工藝品大發展之時,她們駕輕就熟,得心應手掌握珠繡技藝,在潮州珠繡晚禮服、婚紗成為全世界大生產基地的過程中作出貢獻。潮繡"九龍屏"和"吹簫引鳳"于1982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種百花獎金杯獎。潮繡K金雙面立體九扇屏風《龍騰盛世》榮獲國際文博會特別金獎。
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,潮繡一直是國家領導人贈送各國首領和國際友人的重點禮品。上世紀70年代末,由潮繡泰斗--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智成創作的《九龍屏風》掛屏在敘利亞展出時,深受好評,遂作為國家禮品贈給該國。還有一條雙面繡的大披巾也被當作國禮品,贈予法國總統戴高樂。2004年,江澤民主席贈送了一幅K金墊繡《騰龍》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先生。2005年9月,胡錦濤主席出訪加拿大時,贈送馬丁總理一幅K金亂針繡《下山虎》。外交部也曾贈送給英國首相一幅雙面立體墊繡--《丹鳳陽》。
粵繡與蘇繡、湘繡、蜀繡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。潮繡作為粵繡的流派之一,因圖案嚴謹,色彩瑰麗,運用金線、銀線、絨線結合繡制,墊凸而富有強烈的裝飾性,因而在全國各繡中獨樹一幟。